解码
医疗污水的成分、认清其危害,已是守护公共卫生与生态安全的紧迫任务。医院的日常诊疗中,每一次输液、手术、化验都会产生污水。这些看似普通的排水,实则是藏着多重隐患的“污染物集合体”。
医疗污水的成分堪称“复杂多样”,远超普通生活污水。其中不仅含有有机物、悬浮物等常规污染物,更夹杂着三类高风险物质:一是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如新冠病毒、乙肝病毒、大肠杆菌等,每毫升污水中病原微生物数量可达数万至数百万个;二是化学药剂,医院日常使用的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会随污水直接排放;三是放射性物质,放射科、核医学科产生的污水中,可能含有碘-131、锝-99m等放射性核素,以及重金属(如汞、铅)等有毒物质。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兼具生物毒性、化学毒性的特殊污水。

其危害更是触目惊心,呈“环境-人体”双向传导。对水环境而言,未经处理的医疗污水排入河流、土壤后,病原微生物会污染水体,导致鱼虾死亡、水生生态失衡;抗生素残留则会促使水体中细菌产生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通过食物链反噬人类健康。对人体来说,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如饮用、皮肤接触),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传染病爆发;长期摄入含放射性物质或重金属的水,还会增加癌症、器官损伤的风险。2023年某地区曾出现小诊所污水直排案例,导致周边村庄多人感染细菌性痢疾,正是污水危害的真实警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污水治理已刻不容缓。一方面,需强化源头管控,医院应按规范设置预处理设施,如消毒池、沉淀池,对放射性污水、化疗污水进行分类收集处理,避免混合排放;另一方面,要升级处理技术,推广“生物处理+深度消毒”组合工艺,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再通过紫外线、臭氧等无二次污染的消毒方式,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大巡查力度,对小型医疗机构、私人诊所的污水排放实施“全覆盖”监测,杜绝“偷排漏排”。
医疗污水治理不是单一环节的小事,而是关乎公共卫生与生态安全的系统工程。唯有认清其成分之杂、危害之重,以“零容忍”态度推进治理,才能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筑牢全民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