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核心场所,日常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多样,涵盖化学实验残留的酸碱废液、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以及生物实验产生的含菌废水、核酸污染物等。这类废水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水体与土壤,威胁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因此,遵循“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达标排放”原则,构建规范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是大学实验室环境管理的核心环节。
一、预处理阶段:分类收集与初步净化
预处理是保障后续处理效率的基础,核心是通过物理与化学手段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调节水质,避免杂质堵塞设备或影响后续反应。
1、分类收集:实验室需按废水类型设置专用收集容器,明确标注“酸碱废水”“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生物废水”等类别,禁止混排导致成分交叉反应。同时,在收集容器出口处安装滤网,拦截废水中的固体残渣,定期清理滤网避免堵塞。
2、水质调节:
酸碱废水调节:将酸性废水与碱性废水导入中和反应池,通过pH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测水质,投加氢氧化钠或硫酸溶液,将废水pH调节至6-9的中性范围,避免强酸碱腐蚀后续处理设备,同时减少对微生物的毒性影响;
重金属预处理:针对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在专属反应池中投加硫化钠、氢氧化钙等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难溶性硫化物或氢氧化物沉淀,再通过絮凝剂增强沉淀效果,为后续固液分离做准备。

二、主体处理阶段:分质降解核心污染物
根据废水污染物类型,采用针对性处理工艺,实现核心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是处理流程的关键环节。
1、有机废水处理:针对含有机溶剂、酚类、染料等有机污染物的废水,采用“厌氧水解+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厌氧水解池内,厌氧菌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提高废水可生化性;随后废水进入好氧生物池,通过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的好氧微生物,将小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CO₂与H₂O,大幅降低废水化学需氧量与生化需氧量。若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需在生物处理前增加“芬顿氧化”预处理,通过硫酸亚铁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部分难生化有机物。
2、生物废水处理:针对含细菌、病毒、核酸的生物实验室废水,采用“消毒+过滤”工艺。先将废水导入消毒池,投加次氯酸钠溶液或通入臭氧,确保有效氯浓度≥50mg/L,消毒时间≥30分钟,杀灭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随后通过精密过滤器过滤残留的菌体碎片与杂质,避免生物污染物扩散。
3、重金属深度去除:经预处理沉淀后的重金属废水,进入“离子交换+膜过滤”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可特异性吸附残留的重金属离子,饱和后通过酸洗再生重复使用;若树脂处理后仍有微量重金属,再经反渗透膜过滤,进一步截留重金属离子,确保出水重金属浓度符合标准要求。
三、深度处理与达标排放阶段:保障水质安全
深度处理旨在进一步净化水质,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同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1、高级氧化与过滤:将经主体处理后的废水导入高级氧化池,通过紫外-臭氧协同氧化,去除残留的微量有机物与色度;随后经活性炭过滤器吸附异味与微量污染物,再通过石英砂过滤器过滤悬浮物,使出水浊度≤5NTU。
2、水质监测与排放:在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pH、COD、悬浮物、重金属浓度等指标,确保所有指标符合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达标废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经进一步处理后作为实验室冷却水、冲厕水等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节约。
3、固废处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需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危废处理企业处置,避免二次污染。
大学实验室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核心在于“分类施策、精准处理”。我们可根据实验室规模、废水类型与处理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废水处理设备与整体解决方案,从工艺设计、设备安装到运维培训全程跟进,助力高校构建绿色、安全、合规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守护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