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意盎然的大学校园里,教学楼的朗朗书声、图书馆的静谧灯光、运动场上的青春身影构成了动人图景。然而,鲜少有人关注到,每天伴随师生生活与科研产生的大量污水,正悄然考验着校园的生态承载力。高校污水处理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更是建设绿色校园、培育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堪称守护校园生态的“隐形防线”。
高校污水来源广泛且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生活污水与科研废水两大类。生活污水来自宿舍、食堂、教学楼等区域,含有有机物、悬浮物等常规污染物;科研废水则因实验室类型不同,可能包含化学试剂、生物制剂等特殊成分,处理难度显著高于普通生活污水。据统计,一所万人规模的高校日均污水排放量可达数千吨,若处理不当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周边水体,还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对校园及周边环境造成长远危害。

当前,多数高校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老旧校区的处理设备更新不及时,工艺落后导致处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一些高校重建设、轻维护,设施长期缺乏专业养护,故障频发却得不到及时修复;还有高校对科研废水的分类处理重视不足,存在不同类型废水混排现象,增加了处理难度与环境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也与高校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
筑牢高校污水处理防线,需从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与意识培育三方面协同发力。在技术层面,应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智能化改造,引入高效生物处理、膜分离等先进技术,针对科研废水建立分类收集与专项处理系统,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甚至实现循环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校园绿化灌溉、道路清洁等。在管理层面,需建立专业运维团队,定期开展设施检修与水质监测,完善污水处理应急预案,同时将污水处理成效纳入校园环保考核体系,压实管理责任。
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借助污水处理这一实践载体,深化学生环保教育。可通过开放污水处理站供学生参观学习、开设环保实践课程、组织污水治理主题社团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污水变清的过程,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每一位师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污水治理行动中,从节约用水、规范排放等小事做起,绿色理念便会真正融入校园血脉,为建设生态友好型高校注入持久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高地,理应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不仅是守护校园一方碧水的实际行动,更是向社会传递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唯有持续完善处理体系、强化环保意识,才能让高校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