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病原体(如寄生虫卵、病原菌、病毒等)、有机物、漂浮及悬浮物、放射性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成为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
医疗污水处理的原则是分质分流、局部分隔治理,将污染就近消灭在污染源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沉淀与消毒,其中常用的消毒剂有液氯、臭氧和次氯酸钠等。近年来,为了提高消毒效率并减少二次污染,臭氧化法消毒逐渐被广泛采用。
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医院污水的余氯排放限值(日均值)为总余氯0.5mg/L。这一标准适用于传染病和结核病医疗机构,以及其他县级及县级以上或20张床位及以上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
在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工艺控制要求消毒接触池的接触时间应大于等于1小时,接触池出口的总余氯应在3~10mg/L之间。这是为了确保消毒效果,杀灭污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对于直接排入水体的污水,其总余氯的标准值也是0.5mg/L。这意味着在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必须有足够的消毒能力,以确保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得到有效杀灭,同时排放的污水达到环保标准,不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影响。
医疗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医院的规模、性质和污水排放去向。常见的工艺有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一级处理通常包括预处理和强化消毒,二级处理则包括生物氧化和接触消毒,而三级处理则是对极难降解有机物和某些水体富营养化的无机物进行进一步处理。